关于萨克斯吐音相关问题的诠释(一)
在萨克斯管的演奏技巧中,演奏音符的连吐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和流畅的使用吐音是萨克斯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音乐陈述技法和表现手段。连音的演奏是在气息保持流畅贯通的基础上,通过手指的变化操作按键获得的音响效果。而不管连奏还是断奏都必须有启奏的“音头”,即通过舌头离开哨片奏响,这就是吐音。鉴于此,即使是连音也离不开吐音,就说明吐音在萨克斯演奏中的特殊重要性了。同时,我们在演奏中会发现吐音的效果千变万化,有轻快的、有凝重的;有急促的、有稳健的;有柔美的、有果断的;有富于跳跃的、也有饱含激情的,如此富于变化的吐音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呢?这篇论文就对萨克斯管的吐音做初步的探究,以期共勉。
一、吐音的发声原理
在进一步认识萨克斯吐音的多样性之前,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萨克斯管吐音的发声原理。由于萨克斯管构造的特殊性,不同于铜管类乐器的“唇震发声”,而是取决于哨片的震动。这与单簧管极为相似,采用笛头内含式的演奏,哨片的作用尤为重要。萨克斯管声音的形成从客体上而言就是由哨片震动形成的。可是如果单单依靠哨片,缺失了演奏主体的控制是不行的。演奏者的控制包括气息的流动、口型的支持、手指的操作配合、以及舌部与手指诸要素的协调控制,方可完成这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演奏构成。接下来就从以下三方面做具体的研究。
1、气息
气息是管乐器的发声基础,没有气息的流动支撑哨片震动就不会有美妙的乐音产生。所以,良好的气息是开启萨克斯发声的首要条件,在演奏中保持顺利流畅的呼吸是保障演奏技巧完成的依托。一般而言,萨克斯管在快速的演奏中采用的呼吸技巧是“急吸缓呼”,而慢速度演奏中采用“缓吸缓呼”。不管是急吸还是缓吸,吸气时要尽量多的吸入空气,以保证持续演奏的连贯性。据统计,正常人每次呼吸循环中吸入和呼出的空气量为一升左右,而在演奏或演唱时,会用到25 ﹪—100 ﹪的呼吸能力。([美] 大卫·里布曼。探究富有个性的萨克斯管声音[M]. 译李雨生,刘柳.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14.)这就说明不是演奏每个乐句都需尽全力,当要吹奏轻柔的乐句或音符时,仅需要鼻孔和张开上颚即可,让气流顺利进入体腔。而要吹奏刚强有力、富有号召性的乐句时,则需要让吸入的气息填满肺部,向下顶平横膈膜、扩张肋骨笼,以保证气息量的充足。
萨克斯管演奏者需要掌握的呼吸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即腹部呼吸法(又称为横膈膜呼吸法)、胸腔式呼吸法和两者结合的胸腹式呼吸法,使用时根据实际演奏调整,以利于乐曲表现。
要补充的是,演奏萨克斯管时的呼吸,需要身体其他很多器官要做相应的动作要求。很多杰出的萨克斯管演奏家倡导身体也是乐器的组成部分(如图一),
以达到“人琴合一”的意念效果,让人体的共鸣腔体与乐器形成相应的共鸣,特别是关于呼吸腔体尤为重要。所以在呼吸时要尽量打开各个身体的关卡,如放松喉头、打开喉腔等,这样才能保证气息的流畅和速率。关于放松喉头的方法以后再做专门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2、口型
口型在稳固萨克斯管管身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乐器与身体连接为密闭的共鸣体,故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气流在演奏时尽可能地进入乐器。为了更好的保证萨克斯管有效地发音,口型应做相应的调节。调节口型包括的部位有唇部肌肉、口轮匝肌、舌及面部骨骼组织等(如图二)。由于萨克斯管在含笛头和哨片时采用“单包法”,即在演奏时为了保证萨克斯哨片的正常震动,我们采用下唇包住下牙来支撑哨片震动。此时,支持哨片发音的主要力量源是下嘴唇的肌肉群,而不是牙齿。下嘴唇与上嘴唇及口轮匝肌共同形成的肌肉圈就像一个弹力十足的“橡皮圈”包裹在笛头和哨片周围,在密封气流的同时支持哨片发音,这个“橡皮圈”的力量要靠每个人的力量和感受去掌握,标准是保证气流经过哨片会有圆润和厚实的音质。切不可通过牙齿用力来稳定哨片,那样往往会导致下嘴唇咬破或损伤,这种极为不科学的口型应予以纠正。在实际的演奏中,口型的调整要在动态发展中根据不同阶段完善,才是拥有良好演奏的保障,切不可孤立的认为练就“绝对口型” 一劳永逸。
上下唇和口轮匝肌的持久力是口型支持发音的主要因素,但其耐力还是受到演奏时间的挑战,时间越长保持力越差。故而持久力成了困扰演奏者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拉里·蒂尔的建议练习来解决。一是用吹口哨“嘘”的方法,保持持续动作的同时,嘴角尽可能向后拉,这样可以练习口型周围的肌肉群。二是上下唇紧贴发“一”字音节,可以帮助确立很好的口型,同时也可防止下巴肌肉支撑哨片部分隆起的陋习。